Left arrow to navigate to previous page.
B
Right arrow to navigate to next page.

關島歷史簡介

關島是馬里亞納群島最大及最南端的島嶼。約4,000年前,航海家到此定居,是太平洋其中一處最早期的殖民地。當地世代以來發展的文化和語言被稱為「查莫羅」— 是約1,200種澳斯楚尼西亞語系的其中一種。這些語系源自遠古時代的黃河與長江。考古查證顯示,到西元800年,查莫羅人已發展出複雜的社會體系,豎立精心巧製的石柱來架建公社居所。

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.麥哲倫(1480–1521)於1521年成為第一位到達關島的歐洲人。多支外地探險隊接踵而至,至17世紀更被西班牙佔領為殖民地。外地輸入的疫病加上長達28年的查莫羅 — 西班牙之戰,令當地剩下的人口只及昔日光輝時期的十分一。到19世紀,美國從西班牙 — 美國之戰奪取關島並派駐海軍管治當地。在1941年12月8日至1944年7月21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關島被日本侵佔,直至美國在一場血腥的戰役中重奪該島,眾多平民在是次戰役中無辜喪命。在美國海軍統治下,不少查莫羅人的土地被美國徵用或沒收。到1950年,《關島組織法》賦予查莫羅人公民權。

今日的關島是井井有條的美國管轄屬地,並成為區內經濟及商業發展的城市樞紐。當地吸引到融會各種文化的多元化人口,同時保持著查莫羅人那自豪堅韌精神、語言,和文化。

石柱

遍佈馬里亞納群島一帶的石柱,是現存查莫羅文化一項重要精神象徵。每支石柱是由兩塊石頭組成:柱桿是稱為haligi,柱頂則稱為tasa。以石灰岩基質、玄武岩,或珊瑚礁石雕琢而成的石柱,一般是以六至十四支兩行並排作為房屋及其他居所的地基。架空的建築架構能夠保持乾爽、免受害蟲侵襲,而建築物底下則提供一個被稱為papa’såtge的有蓋工作間。石柱是當地獨有,設計相信是要來抵禦地震和颱風。年份與馬雅金字塔相若的石柱,代表著查莫羅民族在建築學上的聰慧。

「飛艇」

查莫羅人航海用的獨木舟在查莫羅語是稱為sakman。這類在大海航行的獨木舟,其速度與靈活性令早期到關島的歐洲人大開眼界。有探險家曾說,它們速度之快「看似是在飛馳」。

查莫羅航海家是觀察風向及海洋變化,並以他們對天體移動的精確知識在大海航行。Galaide是一種在17世紀時用於礁堡內外捕魚的sakman。雖然這些航海工具在殖民統治下已停止製造,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,對sakman興起的興趣啟發了各類風帆競速賽艇的設計。